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二龙山的首领,为什么要投奔梁山?
鲁智深杨志和武松等二龙山好汉是自愿加入梁山的。宋江上了梁山后,开启了全新运作模式,具有强大吸引力,二龙山是被吸引过来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小原因。
首先,鲁智深是个追星族,听别人说及时雨宋公明,耳朵都磨出茧子了。鲁智深的性格是遇到坏人,恨不能马上就要打死,遇到喜欢的,恨不能马上就认识并朝夕相处,光听人们说宋江是好人,就对梁山产生了兴趣。鲁智深是个不喜欢管别人的人,虽然有时心很细,但总起来说是个粗人,直来直去,不适合当寨主。在二龙山上,遇到大事,鲁智深是听杨志的,比如是否救桃花山时,杨志提出要救,鲁智深就去安排救。
宋江和武松是结拜兄弟
其次,二龙山为救桃花山与官府公开对抗,早晚会自身难保。以前官府与二龙山之间是互相不干涉,二龙山也不去向官府借粮,官府也不会没事找事征讨二龙山,因此二龙山是相对安全的,可从救桃花山开始,二龙山就不是原先的可以忽略的小山头,而是应该重点征讨的大山头了。
李忠和周通与鲁智深早有交情
最后,二龙山面临潜在的生存危机。鲁智深是一个专门除暴安良的人,但他在二龙山落草,要养活山上的小喽啰,是个很难的事,仅靠抢那些土豪劣坤,毕竟财源有限,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要是沦落到靠打劫过往的无辜客商维持生计,那就不是鲁智深的性格了。
晁盖和吴用
而此时宋江上了梁山后,开启了全新运作模式,不像以前晁盖那样打动过往客商,宋江明确要求不打动客商,开始打祝家庄、高唐州这样的大庄和官府,打劫的财产首先分给百姓一部分,这样既充实了梁山的小金库,又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在这种先进的运作方式影响下,其他山头很难再按以前的模式,因为客商听说梁山不打劫客商,某个山还打劫客商,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远离打劫客商的山,这样一来,他们早晚会面临无人可劫的境地。其他小山包括二龙山,力量还比较弱,不足以像梁山那样直接打官府。
梁山好汉
道理很简单,报团取暖而已。
青州重地,周围却有三座山,桃花山,白虎山,二龙山。这三山强盗时常袭扰周边,慕容知府作为地方官,守土有责,自然要有所动作,只可惜手下没有大将,呼延灼的到来无异于给慕容知府送来了一员大将。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正是灾祸的开始。
三山聚义打青州倒也罢了,后又引来了梁山主力,青州被攻破,呼延灼投降落草。
虽说青州被攻破,但是无论是梁山还是三山,从战略上还属于流寇性质,所以既没有想法,也没有能力占领青州,只不过是劫掠一番罢了。当梁山人马撤走,朝廷还会派新的官员来管理青州,也会派新锐的部队来报复围剿。
梁山离的远,又实力强大,那么清剿的压力就由三山来承担了,虽说在三山中以二龙山的势力最为强大,但是面对朝廷专项的请教大军,二龙山还得照顾两个猪队友,白虎山和桃花山,实在是独木难支。
因此,合流梁山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出路啦。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算是真正的英雄好汉,他的个性以及做法,都值得称赞。鲁智深在没有上梁山之前,是二龙山的首领。当然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当首领的。
二龙山本来是金眼虎邓龙的地盘,底下管辖四五百人。后来鲁智深来投奔二龙山落草,邓龙不接纳。结果,林冲徒弟操刀鬼曹正和青面兽杨志一起用计杀了邓龙,夺了二龙山。并支持鲁智深来当首领。
后来,又来了很多狠角色,比如武松,孙二娘,张青等人,一下子壮大了二龙山的实力,可以说除梁山外,是最强的山寨了。既然如此,为什么鲁智深在后来要投奔梁山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后来二龙山组织了一次“三山聚义打青州”的行动,此时的三山是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清风山因已经投奔梁山,山头已经没有了。在这次行动里,二龙山等人认识到自身实力的不足,于是决定加入梁山。
由于鲁智深,武松这些好汉,都是硬茬,不好惹,所以三山聚义投奔梁山时,宋江最最忌惮的就是二龙山的势力。宋江招安的时候,牵头唱反调的就是鲁智深和武松等人。
对此,宋江也很无奈,只能苦口婆心,慢慢做工作,尽量平复兄弟们的情绪。因为他知道鲁智深这帮人物,都是瞪眼***,一身本事,吃软不吃硬的好汉。当然了,最终宋江还是说服了他们。
只可惜,宋江这条招安的路子,并不好,征伐方腊后,损失惨重,梁山兄弟们从此就散了。
二龙山并非投奔梁山,而是带资入股。
要知道以鲁智深、杨志、武松作为三巨头的二龙山,又有张青、孙二娘、曹正、施恩等好汉的加入,二龙山的实力是很强的。
宋江与鲁智深的会面,武松从中穿针引线,最终促成了二龙山与梁山的合并。
可以说武松分别作为宋江和鲁智深的结拜兄弟,在二龙山加入梁山一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诸葛亮聪明盖世,文武双全,为何无法带领蜀汉一统天下?
一统天下的人不一定需要文武全才,文武全才的人不一定能一统天下。
汉高祖刘邦,文不及张良、萧何,武不及韩信,最后能够夺取江山,除了非凡的意志、心胸、气度外,他的识人、用人、驭人的能力,也是成功的关键。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是将相级人才,不是领袖级雄主。因此让他带领蜀汉一统天下,确实是难为他了。
诸葛亮同刘备相比,识人用人的能力差了一大截。
说到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抬马谡、压魏延。
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前告知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导致街亭失守。
魏延是蜀汉后期蜀国最有能力的将领,刘备在世时,魏延立了不少大功,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认为这家伙过于骄横,人品不行,对魏延处处打压牵制,最后还安排人把魏延咔嚓了。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人品论标准,楚汉争霸时期韩信,都不知道要被刘邦干掉多少回了,陈平这个人根本就不能用。
开国的帝王能够成就霸业,有一项重要的本领就是“善将将”,显然,诸葛亮没有学到。
诸葛亮是否文武双全,这个我不敢断言(没见过其在武艺方面的展现),其实这也并不重要。但要说他聪明盖世,应该没有人反对!但是,即便聪明如他,也无法带领蜀汉一统天下。这就充分说明一个道理:一个团队要取得成功,仅仅依靠一、两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才有可能成功。
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能掐会算、察天文明地理、知阴阳通五行,有神鬼不测之术。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运筹帷幄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有安邦定国之才能。
刘皇叔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未出山便在隆中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这也成为刘备建立蜀汉的国策。诸葛亮跟随刘备后,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使曹军闻风丧胆,大败亏损,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舌战群儒,联吴抗曹,显示了其强大的外交能力;草船借箭和借东风,显示了其通天彻地的本领;七擒七纵和管后勤钱粮,极大地稳定了蜀汉的***,说明其具有治国安邦之能;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的发明,说明其极具科技能力;著述前、后《出师表》和《诫子书》,表明其突出的文学才能;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显示了其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尽管诸葛亮如此聪明盖世,能力超群,也未能带领蜀汉一统天下。团队要取得成功,除了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将蜀汉与曹魏作一对比,就很明白了。
一、首脑人物(领袖)能力对比
刘备死后,蜀汉***由其子刘禅接任。显然,刘禅各方面的能力与曹操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也许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不能相提并论。在团队首脑人物(领袖)的能力方面蜀汉首先输了一着。
二、谋士(知囊)对比
蜀汉除了诸葛亮外,其他谋士不但数量少,而且基本没有出彩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个人能力太强了,其他谋士只能对他言听计从,唯他马首是瞻。遇到事情只是听从安排、听从指挥和调度,从而失去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一个团队来说,未必是好事!一旦失去领导者,团队就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
此言差矣!诸葛亮并非文武全才!也绝非聪明盖世,其智商不一定能超过我,三囯演义神化了诸葛亮!
诸葛亮六出岐山,无功而返,死在五丈原,劳民伤财,丁男出征,丁女转运,民不聊生,千里无鸡鸣,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动摇了蜀汉的根基。
- 但是,诸葛亮夺权很有一套,刘备死后,李严掌控军队,与诸葛亮一起皆为顾命大臣,谁知诸葛亮借北伐之名,夺取军权,迫害李严,又夺取魏延手中的汉中军权,然后自领益州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己然篡国。若不是命短,还没有准备充足,蜀汉就要改名了。
诸葛亮何德何能?如何一统天下?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魏国人口440万,交通便利,有产马区,人才济济,蜀国人口94万,交通不便,无产马区,后期人才凋零,如何吞并魏国?
再盖世也没有用,因为再能吹的演义,也不能完全脱离历史事实。而事实就是诸葛亮能力不够,运气不好。
能力不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战略上存在致命缺陷。
《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给刘备量身打造的国策,在制定之初就存在致命缺陷。
这个缺陷就是所谓“益州荆州两分兵”,按照《隆中对》的观点,一旦刘备取得益州荆州的地盘,可对曹操进行北伐,而北伐路径有两个,一个是益州,一个是荆州。
所谓“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种在大战略上“两分兵”,其实违背了“尽量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就像***所说:“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能力上的第二个缺陷是临阵指挥能力不足。
陈寿评价诸葛亮说:“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比较中肯的评价。
具体说就是诸葛亮擅长治军和内政,但是在临阵指挥,出奇制胜上是有缺陷的。
具体例子比如街亭之战,诸葛亮在取得理想开局的情况下,过于谨慎,只派马谡前往战略要地街亭,而没有亲自率主力迎战,导致失败,丧失了北伐中原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