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三味”的来历是什么?
在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被统计的北京文教界五使人名单内。鲁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他回忆起往事,就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这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关于“三味”二字的来历,可以这样认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为怀念童年的读书生活而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读来朗朗上口,我们对它早已耳熟能详!而文章标题中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也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甚至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争相讨论的问题,由此出现各个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有的说:这“三味”是指前人对读书的几种感受而作的比喻,用他们的话是说:读诗如稻粱,读史好比肴馔,而读诸子似醯醢。用今天的话就是说:读诗经好比吃粗粮、喝谈茶;读史书犹如咀嚼香喷喷的魚肉,喝陈年美酒;读诸子百家的书简直像烹饪时的调料,味道美极了!这是对读书者所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最深刻最形象又最恰当的比喻,同时也说明“三味书屋”是求学者“博览群书”的好地方。
另有一种观点才是“三味”最切题的含义,其内容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个说法之所以被大家认可,因为它来自“三味书屋”的创建人寿镜吾对其子孙的秘密口授,后人将它整理成文,以飨诸位,共勉共进。镜吾老先生当初并末将“三味”的真正内容外传,是因为当时的清******无能、欺压百姓,他借用“三味”以表达自己对清王朝的满腔愤慨!意思是说:我宁愿像平民百姓一样,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也决不同流合污,去做那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我远离花天酒地的生活,也不要***厚禄,我可以在书屋里专心读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细细地品味诗书中令人惊喜而拍案叫绝的味道!
一、“三味书味”的来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怀念儿时生活的一篇散文。文中所述“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由梁同先生书写。
所谓“三余书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后来,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改“余”为“味”,于是,原来的“三余书屋”变成了“三味书屋”,这便是“三味书屋”的来历。
二、“三味书屋”的含义
何谓“三味书屋”?其含义主要有三种说法。
1.书味、梅味和桂味。
2.再三体味。
3.读经味如稻粱,读史文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同醯醢。
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读经味如稻粱
读史味如肴馔
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
当然,也有人考证“三味”出自佛教用语。《大智度论》卷五:“善心一处不动而名三味。”意思是诵经之前要排除杂念,做到神思安定;领悟经义态度要端正,做到百般虔诚;学习过程要如终如一,做到专心致志。书塾的主人借此命名意在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境界。
又有人考证,“三味”原为“三余”,宋代苏东坡诗云“此生有味在三余",“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是鼓励人珍惜时光,奋发学习的意思。
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 “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 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三味书是晚清绍兴府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
寿镜吾,是一位博学的秀才。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
二梅书屋的闽台背景
二梅书屋是清代凤池书院(福州一中前身)山长林星章的旧居,因这两棵梅花而有书斋名“二梅书屋”,因这书斋太过出名,一屋之名成了这座大宅院的代名词。
如同三坊七巷其他大户人家一样,二梅书屋也是“一屋跨两巷”,前门开在郎官巷,后门开在塔巷。
三坊七巷游览路线?
三坊七巷景区由北向南路线: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天后宫---二梅书屋---水榭戏台--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小黄楼---林聪彝故居---谢家祠---王麒故居---郭柏荫故居---刘家大院---周哲文艺术馆---鄢家花厅---刘齐衔故居---蓝建枢故居---林则徐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