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建筑特点?
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王府井步行街世都百货西侧丰富胡同内老含故居准确点儿说应该叫“老舍纪念馆”,找到它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刚看到故居的门脸儿,迎面正好碰上一对老外从人力车上下来。1954年春天,老舍先牛在这个小院中亲手栽下了两棵柿树,每到秋天树上坠满沉甸甸的柿子,老舍夫人胡絜 青女士美其名曰:“丹柿小院”。
1950年老舍先生在经历了山东岁月和美国风雨后应周总理之邀回国并购买了这处房子, 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16年,写下了建国后的全部作品。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正红旗下》等24部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小院是典型的北京二进三合院风格,大门坐西朝东。一进二门有一块很少见的五彩小木影壁,春节前后影壁上贴上“抬头见喜”和倒置的“福”字,特别有过年的味儿。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胡 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自己选的卧室兼书房,他说这是全院儿中最静的地方。其实,这个故居就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北京里的名人故居?
北京是著名的历史名城,在那纵横阡陌的胡同里,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身影,王府、名人故居。譬如,位于东城区的雍亲王府、怡亲王府、憎王府、睿亲王府、孙中山故居、老舍故居。位于西城区的礼亲王府、郑王府、恭王府、克勤郡王府、齐白石故居、鲁迅故居、梅兰芳故居等等。这些名人故居深埋在老北京历史文化长河中,无不于红柱绿瓦、灰墙老槐中闪烁着文化的深邃。这些历史记忆正在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逐步损毁、消失。
它们所承载历史、文化也正随着它们的消失逐步由现实走进了书本,成了人们追忆的过去!我们希翼着它们不再受到一丁点伤害,希翼着古代先贤留下的痕迹永远保留下来,以期永远!
①西城区文化胡同的李大钊故居;
②西城区垮车胡同的齐白石故居;
③海淀区海淀路的冯友兰故居;
④东城区后圆恩寺的矛盾故居;
⑤西城区后海北沿的宋庆龄故居;
⑥东城区东堂子胡同的蔡元培故居;
⑦西城区棉花胡同的蔡锷故居。
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和宣武三个城区。北京的名人故居,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两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鲁迅故居、***故居、李大钊故居、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朱彝尊故居(顺德会馆)、康有为故居、梅兰芳故居、程砚秋故居、齐白石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的名人故居,虽然近几年保护工作有所加强,但总体看来仍显得比较薄弱,如果不对现在幸存的名人故居给以有效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将大打折扣。
当年老舍为什么会选择住在济南南新街?
老舍在山东住过的第二处旧居位于济南市南新街54号(现门牌号为58号)。对此处旧居,胡絜青女士在《旧居》一文中有如下的记叙:
一九三一年暑***,老舍回北京和我结婚。婚后,我们一起回到济南,在南新街租了一所小屋子,当时的门牌是54号。在这里,我们住了三年,生下了舒济。
南新街就在齐鲁大学的北边,是一条有个折弯的南北胡同。我们住的小院子,大门坐东向西;二门内的西、北、东三面有房:紧靠大门洞的门房由老田夫妇住着,西屋两间是大家吃饭的地方,东屋是厨房,厕所在东南的角落里,我和老舍住北房。北房说另三间,实为三间半,西山墙后边还连着一个小暗间,堆放杂物。北房的东边一间半加了隔断,作为卧室;西边一间半,是老舍会客和写作的地方。他的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赶集》中的绝大部分短篇***,如《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微神》、《开市大吉》、《歪毛儿》、《柳家大院》、《抱孙》、《黑白李》、《眼镜》、《铁牛和病鸭》、《也是三角》等,还有发表在《论语》等刊物上的幽默诗文,大都写成于这间屋子。当时,他的书桌就在西间的南窗下。
院子不很大,当时种满了花草,盆养的畦栽的都有,还有一棵不算小的紫丁香和一大缸荷花。院子里有一眼水井,一早一晚,老舍自己打水浇花,施肥,捉虫,所以花儿开得很旺盛。每年开春以后,小院里花香不断,五彩缤纷,吸引着不少朋友来我们家赏花。老舍一生爱交朋友,只要有人来访,他都热情款待,客人走后他才拼了命似的作他自己的事情。记得,一九三二年的夏天,济南出了奇的酷热,一过上午九十点钟,热得人喘气都感到困难。据说,那年济南热死了不少卖力气的苦人。就在那样的盛暑中,就在这个闷热难当的小院里,老舍一天也没敢歇着。他抢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动手写作,头上缠着湿毛巾,肘腕子下面垫着吸墨纸以防汗水湿透稿子。就这样每天至少赶出两千字来。一个暑***,他“拼”出了一部十多万字的长篇***《离婚》。如今,找一定进这个院子,看见了北房,立刻想起了他写作时的万船辛苦。
南新街58号,见证了文学巨匠老舍写就的名作《济南的冬天》,见证了老舍与胡絜青的爱情结晶“舒济”的诞生,见证了老舍作为齐鲁大学教授教书育人的点滴生活……那么,老舍为什么要住在济南的南新街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当年南新街所处的地理位置。老舍是1930年应邀到齐鲁大学讲课的。而当年的南新街,北临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南临济南外城的圩(wéi)子墙,东临济南外城的新建门,西临上新街。讲到南新街,不能不提到圩子墙、新建门。
济南的圩子墙创建于清末,是当局防备捻军而建。它有别于济南老城环护城河而建的内城墙,内城墙建于明朝,完全是砖石结构的。捻军曾于1861年由肥城打进长清县城,济南一度风声鹤唳。次年,清***当局就建起了“圩子”外墙。
圩子墙也称围子墙。济南的圩子墙大致东至历山路,南至文化东路、文化西路,西至顺河街。北边因有大明湖,一片水乡沼泽,所以济南的圩子墙独缺北边的城墙。
那么,圩子墙跟南新街有啥关系呢?这是在清末的时候,南圩子墙(现文化东路、文化西路)的南北两侧,分别建有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医学院。一道城墙把两所大学分隔,教职员工来往两所大学要绕道普利门、西门,非常不方便。因此,1910年当局在南圩了墙上修建了一道城门,起名为“新建门”。新建门西侧的两条小街分别被命名为“南新街”、“上新街”。
南新街距离老舍去讲课教书的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步行不过五六分钟,路程很近。选择住在这条街上,老舍主要考虑的应该是出行方便问题。而且这里离趵突泉很近,想必老舍也会经常去泉畔漫步寻找灵感吧。同时,南新街还临近济南的“劝业场”,这对于惯写市井风情的老舍来说,闲暇时间逛逛劝业场也能近距离体验到老济南的民风民情。何况,趵突泉畔的西侧还有济南最著名的水街——剪子巷、箅子巷、大小板桥……
南新街在近代的济南是一条“文化名人”街,街上曾住过众多济南的文化名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现代国画***黑伯龙、书法***舒同等等。